艺苑论坛
 

艺苑论坛

  艺苑论坛
 
     
 
 
中国西部游牧民族装饰艺术(二)

发布人:扬州工美协会                         时间:2015/10/22           
 

中国西部游牧民族装饰艺术(二)

-----以新疆地区为例

2015


游牧民族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北方游牧民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基于保护稀缺的水资源和可持续轮换使用不同的草场形成的人类智慧和文明。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

   游牧经济是一种专业化、流动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游牧民族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经济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畜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不外三种类型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安定的,平稳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以农业为主,没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就没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社会大分工。

装饰
      作为一个词汇,在中国最早见于5~6世纪。狭义的装饰,仅指器物或 作品外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留给人的视觉上的美感。装饰,《辞源》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指的是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
       广义的装饰装修泛指对一切物品添加饰物,使其美观.尤其是历史上对装饰一词的使用,更是宽泛无边,它既指对人体的美化,如纹身、理发、美容、化妆、穿衣、佩戴饰物等,又指对物品表面添加某些饰物,使其得到美化,如在器物上雕刻花纹,在家具上涂色加彩等。
      装饰性、适应性、工艺性是其重要特征。 它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它必须与所装饰的客体有机地结合,
   1. 打扮、修饰 2. 装潢  3. 点缀、装点  4、指装饰品   5. 夸饰
   装饰的形式分平面装饰、立体装饰两大类。
    平面装饰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带状纹样、网状纹样等图案组织。
    立体装饰有浮雕、圆雕、镂雕、浅刻等。

1、装饰源于人的天性

A.装饰源于人的天性,是对人理想化的追求与表达,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内涵,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阿恩海姆认为“装饰性结构同人与自然的状态具有同构性。”

B.装饰出自人的内在需要,装饰结构中出现的秩序、节奏正是人与自然的特征体现。
C.装饰造型取于自然形态,即把存在于自然秩序中的各种形态进行分解、概括、简化、再组合重新呈现人类理想化的视觉艺术秩序。
   自然界一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维持生存所形成的相互依赖、依存链条,并构建起满足于这种相互生存需要的内、外形式构造,自然也是生命体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式,生命的相互依赖及延续成为自然界一切生物个体存在的理由。

2、人类基本活动-------造物
造物是一种智能活动(预先的计划和思考)
1、石器时代----生存
2、陶器设计---水、火、土的艺术

    日本工艺美术评论家海野弘认为:“装饰,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最初形式,从中可以发现人类认识世界的原始性。或者说远在语言生产之前,人类已经借助装饰---这是种空间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了。”(日)海野弘:《装饰与人类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
3、装饰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赋予装饰图形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图形成为一个概念化的符号。
对对象所赋予的象征已脱离其自身的形式审美特点。观者的联想和哲人的思考是装饰的“身外之物”。

    装饰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种需要,
    装饰符号具有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标记,它的寓意和象征性往往大于应用性。
    人的装饰行为是人对审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有知识不一定就意味着理解装饰艺术和审美文化,这在他对装饰的判断和选择中可以得到印证。远古时代的岩洞壁画至现代陶艺制作、农家走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古玩市场等。
    装饰是人类本能欲求的一个方面,是自我精神的一种表现。

服饰
    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古人,则是用来遮羞,而今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样式也多种多样。

    服装泛指衣服鞋包玩具饰品等的总称,多指衣服。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
    对现在社会来说,服装已经是每个人装饰自己,保护自己,能给自己和家人的必用品,不仅仅为穿,还是一个身份、一种生活态度、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表现。

服装传达的讯息
  1、社会阶级在许多社会中,拥有高地位的人会将某些特别的衣物或饰品保留给自己来使用。只有罗马皇帝可以穿戴染成紫红色(Tyrian purple)的服装;只有高地位的夏威夷酋长可以穿戴羽毛大衣与鲸齿雕刻。
  2、职业
  3、道德、政治与宗教连结
  4、婚姻状态
  5、个性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国汉文史籍很早就有关于其先民活动的记载。"民国24年(1935),新疆省政府正式确定该族 名称译写为"柯尔克孜",一直沿用到现在。一般解释为"山里游牧人。柯尔克孜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类型。其中父系基因以高加索人种为主(Caucasoid Y-DNA78%),母系基因以蒙古人种为主(Mongoloid mtDNA72%)。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 截至2005年底,柯尔克孜尔族共有人口17.5万人,占我区总人口0.85%。13世纪以后,随着柯尔克孜族逐渐迁居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并改信伊斯兰教,“察合台语文”在柯尔克孜族中得到广泛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疆的柯尔克孜族居民通用维吾尔文,北疆的柯尔克孜族通用哈萨克文,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居民或使用汉文,或使用蒙古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柯尔克孜族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字,相继使用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及拉丁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当前使用的是以察合台文为基础并经改革的新柯尔克孜文。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民族。中国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个民族,二者在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异。中国塔吉克族的民族语言分为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两种,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波斯语方言)不能互通。中国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我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阿克陶、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41528。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民族,现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有人口12453人。   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14世纪,由乌孜别克汗及其继承人统治的金帐汗国与中国元朝政府友好通商,促进了大规模的商业往来。一时间,驼铃声音,回响在天山南北;商队群群,往来于丝绸路上。

装饰与民族生活习俗
    装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从“造物”到“物化”,由于生命的注入及道德的泛化,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而实际是一种文化象征及精神理想的文明标尺,传达并表述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符号。
1、柯尔克孜族帽饰与生活习俗 在牧区,戴“卡尔帕克”比较普遍,这种帽子往往是从衣着上区分柯尔克孜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柯尔克孜族未婚女子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缀有缨穗、羽毛等装饰品。这种白毡帽是从服饰上识别柯尔克孜族最鲜明的标志,柯尔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将其奉为“圣帽”。平日不用时,把它挂在高处或放在被褥、枕头等上面,不能随便抛扔,更不能用脚踩踏,也不能用它来开玩笑。柯尔克孜族历来就有向尊贵的客人赠送白毡帽的习俗。古时,柯尔克孜汗王将白毡帽赠送来访使者,或派使者向友邦汗王馈赠白毡帽,以示两国友好;今天,柯尔克孜族人向其他民族赠送白毡帽,是为了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

    柯尔克孜族男女一年四季都喜欢戴圆顶小帽“托甫”,一般是用红、紫、蓝色的灯芯绒制作的。冬季,男子戴羊羔皮或狐狸皮做的卷沿圆形帽子“台别太依”,姑娘则戴以水獭皮或白羊皮制作的皮帽“昆都孜”。夏季,男子多戴下沿镶一道黑布或黑线,向上翻卷的“卡尔帕克”白毡帽,其形制主要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圆顶或四方顶及帽顶有无珠、穗等饰物之差别。在牧区,戴“卡尔帕克”比较普遍,这种帽子往往是从衣着上区分柯尔克孜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柯尔克孜族不论男女,都喜欢佩戴首饰。妇女喜戴银质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发辫上也缀有银币、铜钱等饰物,有的地方还佩戴铸有花纹的银质胸饰。男子除戴戒指外,还在腰带上镶嵌金银饰物。此外,额敏县信仰喇嘛教的柯尔克孜族老人穿蒙古式的大红袍子。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的服装,或同于蒙古族,或同于达斡尔族,或同于汉族。

塔吉克族
     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吐马克帽的黑绒面上带有红色、兰色的丝绒或绸子边(青年人与老年人有所区别),帽子的面与边的连接处有用各色丝线刺的刺绣。青少年的吐马克帽面子为白绸制作。吐马克帽式样美观大方,非常适宜高原山区使用,天气暖和时可以折起帽圈来戴,天气寒冷时可以放下帽圈,护住脖颈。夏季塔吉克男子戴用白布缝制刺绣的谢伊达小圆帽。妇女一般戴刺绣精美的库勒塔帽,此帽为绣花圆顶带耳围的花帽,实际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厚实的女帽,很适宜高寒地区使用。库勒塔帽用白布作底,其上是妇女们各自喜爱的精美刺绣图案,年轻妇女的帽子周围也是在白布底上级为精美刺绣,上部(即顶部)也有刺绣。库勒塔帽后部稍长,这样可护住颈部。缝制库勒塔帽是塔吉克妇女传统的手工艺,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缝制库勒塔帽。

    未婚妇女青年外出时常系三角形绣花腰带,臀后带后围裙。已婚妇女常佩戴胸饰、项链、耳环和发饰。老年妇女留一条长辫,不佩戴胸饰物。中年妇女留鬓发,长与耳下垂相齐,也梳一条发辫。新婚妇女梳4条长辫,辫子上各佩戴一排大的白色钮扣或银元等作装饰,这是已婚的标志。未婚姑娘不留鬓发,4条发辫上不佩戴钮扣等饰物,常用小铜链将辫梢连结在一起。

装饰的来世寄托与表达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两辫。辫梢系银链或银质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


 
 
 
     
 

网站首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行业要闻 | 会员之窗 | 大师名家 | 精品新作 | 政策法规 | 艺苑论坛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工艺美术协会   苏ICP备15026107号-1
联系地址:扬州市花家巷12号  联系电话:0514—87938172  传 真:0514—87938172  邮 编:225002  
Copyright@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