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论坛
 

艺苑论坛

  艺苑论坛
 
     
 
 
和田玉玉器设计的新理念

发布人:扬州工美协会                         时间:2015/7/14           
 

和田玉玉器设计的新理念

—顾永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我的设计理念是:根据和田玉的特性,用文化知识和中国画的绘画理论相结合,进行玉雕创作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来,特别是山子雕艺术的创作。回顾我的创作道路所走过的轨迹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不间断的设计工作中,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理念和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化加绘画。这也是中国传统玉文化有着万年历史而不衰,并能够延续到今天的原因所在。我们扬州并不产玉,而扬州玉文化少说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根本原因我以为就是因为扬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的文化古城。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再加上经济上的几度繁华,文人墨客纷纷来到扬州活动频繁,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诗赋。如古代的李白、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东坡等等。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描写扬州江边景色的《春江花夜月》,水平之高、篇幅之长、艺压全唐诗。近代的朱自清、汪曾祺等文学大家对扬州的文化艺术的发展都起着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画坛的领袖人物石涛和尚寓居扬州十多年,为扬州画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扬州八怪的精湛的艺术,又将扬州的画风推向了新的高峰。这些丰厚的文化底蕴对扬州玉器制作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清代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一些精品佳作,都是扬州玉工的传世之作。

因此提高文化水平和绘画功底对玉器的发展起着绝对的作用。

1.文化:设计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博的知识,才能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才能视野广阔。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产生新的设计理念,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玉雕精品。

2.绘画:设计者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头脑里的形象仓库存满了记忆,才能随意表达,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才能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乎艺术规范地、有度地、准确地进行夸张。而且在雕刻过程中,作品要经过多次的调整绘画。画得精确才能雕刻得精致,这就需要加强绘画能力的提高。

我本人也有深刻的体会。我出生在画家的家庭,父亲是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师。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艺术熏陶,酷爱美术。从1962年进玉雕厂学徒到现在已走过五十年,先是在车间学习人物雕刻10年,然后学习设计。走上创作设计的道路后,我慢慢地懂得了玉雕设计的重要性。唐克美老师说过:“玉雕的设计是第一位的重要”。玉雕要发展必须首先提高设计水平,要从理念上、根本上去提高。首先是提高文化素养,多读书;提高绘画功底,多练画;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要去师承自然,学习绘画大师们的刻苦精神去观察生活,写生大自然。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和尚曾住在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当代的刘海粟大师10次上黄山写生作画。山子雕的作品创作繁难,尤其要观察写生大自然来增加自己的创作素材。

为了创作的需要,1984年的秋天,我们几个人沿着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话说长江”的道路,一站一站地考察写生。当我们一行来到四川乐山大佛时,大佛的气势、大佛的雄伟使我非常震撼,非常激动。这是在凌云山上,大渡河、岷江和青衣江汇合处开凿出来的一尊71米高的坐像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是唐代智仙和尚的杰作,前后雕凿一百年,是我国佛教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工程。一路上我总是想着能否用那块1吨重的新疆碧玉大山籽来表现乐山大佛,因此顺便收集了一些有关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我的想法向厂长作了汇报,并向扬州文联的一些作家文人请教,他们提出可否做56个民族,民族大团结的题材那当然可以,但是这些民族的服装,人物的形象,都要一个个地雕琢出来,不像绘画或其他工艺品,有时只要表现半个脸就可以代表一个人物,但是玉雕不行,玉雕有玉雕的雕塑语言和技法,必须处处都要交待清清楚楚。最后,我还是决定做大佛的题材比较合适。我选用的长江流域的气势磅礡的乐山大佛作为作品的主体,再配以重庆的大足大佛;黄河流域的云冈大佛和龙门大佛,这四尊大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沿岸的佛教文化。因为都是石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所以作品取名为《石刻聚珍图》,是歌颂我国古代摩崖石刻艺术的伟大,不是纯佛教内容,这是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还查了不少资料,并未发现类似这样构思的玉雕或艺术作品。作品琢成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之题字“妙聚他山”,背面刻有扬州书法家魏之稹先生的序和一首诗:“胜境名山万古留,摩崖造像共千秋。頫临大渡河边浪,静对云岗谷里幽。妙相庄严坐伊阙,世尊圆寂拥仙寿。尽收瑰宝归斯石,付与来人作卧游。”字字珠玑,精彩绝妙点出了四大石刻的地点和位置。作品以四大石刻为主题,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这是一个全新的创作理念,当时在玉雕界引起了轰动,荣获了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珍品金杯奖”,国家收藏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

几年之后,我又推出了一件和田的大型山子雕—“汉柏图”是一块流水灰白玉,也是1吨重、1米高。我曾在美术资料上看到介绍苏州光福镇有四棵柏树—清、奇、古、怪。起初,我想可否在这件大山籽料上雕四尊罗汉叫清、奇、古、怪。我自己的回答是当然可能,不过太平淡了,不够新奇,再说柏树刚毅如壮士,盘曲如虬龙,历经沧桑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还不如就以这四棵柏树为原型来进行创作。

我记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春节假日,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北风呼啸,天气特冷,我一个人在寂寞孤独地进行构思。起初,山石的结构人物的分布和四棵柏树所占的位置真是一无所知。三天的假日过得很快,头两天的工作几乎是一团乱麻,第三天才有了一点儿头绪,但还是零乱,我开始着急了,我学着古人,对着这块大玉石拱手作揖,喃喃地念叨:时间来不及了,我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四棵柏树、山水人物,恳请你们各就各位,该站哪儿就站哪儿,千万别再乱动了,别再让我费心了。说也奇怪,也许是感动了上苍,我的思路很快就有了头绪。四棵柏树姿态各异分布在玉料的正反两面。峰回路转,楼台亭榭间,观柏赏柏的文人墨客三三两两,一幅清、奇、古、怪的“汉柏图”的立体画面设计出来了(玉雕是因材施艺,先在玉料上面勾画设计)第五天进行最后的调整。下午,雪渐渐地停了,太阳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小小鸟也唧唧喳喳地为我庆贺,我的初稿设计完成了,一下子就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

作品雕成后,请书画名家题写“汉柏图”。因为光福镇的柏树是汉代所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所以叫汉柏图。主题歌颂的是四棵柏树,所以题字为“融宇宙清奇,宗万物古怪”两行雄奇的金字镌刻在作品背面的石壁上。作品面世后,也很轰动,被同行和专家们誉为是一件国家级的珍品。天津玉器厂的厂长,又是著名画家的王金厚先生为之写了一篇观后感“……大而无巧不称奇,偌大的肌体布局却如此紧凑严密,大中造小,静中有动,繁中求简,聚中布散,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实乃绝妙佳作。”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古玉专家杨伯达先生这样赞誉:“古人已关注对古柏的表现,尤其是清人往往以松柏象征人们的健康长寿,入画渐多,习以为常并不稀罕。然以汉柏为主题的玉山却此《汉柏图》为其嚆矢。”給了我很高的评价。

在山子雕的创作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不断地在古典文学和诗赋里汲取营养,不断地吸收中国画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力求脱去匠学和俗气。长期下来,我已走出了一条文学文人题材的创作道路,中华文化众多的文学内容,任我选用。其中常用的题材有:唐诗里面王昌龄的“采莲曲”,元祯的“菊花”,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夜游赤壁”、“大江东去”等等。另外还有仙佛文化、民间神话、民俗文化的题材,如“观音佛像”、“群仙祝寿”、“瑶池进酿”、“百子图”、“满堂和气”、“年年有余”等等。根据不同的玉料选用合适的题材,准确地用料,因材施艺。

近几年,在创作方式和构图形式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我认为山子雕不光是雕琢山水、人物、楼台亭阁,而且可以用花鸟题材或人物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可以吸收把玩件的处理手法。

1.花鸟题材:可以是单独花鸟的,也可以是花鸟与人物相结合的。我们扬州的女画家吴砚耕女士曾经画过一幅菊花,一位书法家给她的画题了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中的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头婵娟”。把菊花拟人化,比成了傲霜斗寒的两位女神,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起初,我只知道用两位神女加上月亮来表现这个题材,后来我学会了在山子雕里面单独用花鸟来表现类似的内容。再如“富贵长寿图”用牡丹花和绶带鸟再加上几竿竹子和石头,可以理解为祝你富贵长寿。另外,也可以用人物加花鸟的形式来表现,如:“年年有喜”,将喜鹊和莲花夸张放大,把山水、建筑和人物、大地缩小来突出花鸟为主题。

2.吸收把玩件的处理手法:把玩件的手感必须要在手上把玩时不感到扎手,比较圆浑,而且从视觉效果上看是夸张的。比如年年有余,习惯地是用大荷叶包着托着鱼。这种方法,我也可以运用到山子雕上面来。比如年年有喜,就可以利用皮色雕成一片或几片大荷叶,大荷花,巧妙地包裹着、托着山水、人物和喜鹊,很夸张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把玩件,比较新颖,但是内在的雕工比把玩件复杂的多。经过反复地尝试,目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还要不断地锤炼。

1978年起,我们扬州玉器厂在时任技术科长(后任扬州玉器厂厂长)的夏林宝的倡导下,在全国率先恢复生产失传了一百多年的“山子雕”品种,至今已超过三十多年了。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这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山子雕的创作之路使我感觉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玉雕艺术才能发展。其实千百年来每个时期人们都在创新,都会产生代表时代的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他们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也进入了社会繁荣昌盛、文化大发展的时代,玉文化当然地也随之兴旺。而和田玉的储藏量却越来越少、越来越昂贵,属于珍稀的玉种,我们要更加珍惜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瑰宝,认真地、慎重地用好每一块玉,不断地用新的理念来创作,为社会和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引领更多的人来爱玉、佩玉、藏玉,让和田玉的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网站首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动态 | 行业要闻 | 会员之窗 | 大师名家 | 精品新作 | 政策法规 | 艺苑论坛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工艺美术协会   苏ICP备15026107号-1
联系地址:扬州市花家巷12号  联系电话:0514—87938172  传 真:0514—87938172  邮 编:225002  
Copyright@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